体育与健康学院始于1993年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2001年成立体育系,2017年设立体育与健康学院。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800人左右。学院秉承“植根阿坝,为四川民族地区培养师资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使命,坚持“崇德 善思 砺能 笃行”的院训,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学院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师风优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14人;硕士4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7人;辅导员4人;实验(实训)室管理员2人。
学院现有体育运动场地面积58238.42平方米,含综合体育馆1栋,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标准游泳池1个,网球场3个,篮球场9个,排球场4个,11人制足球场1个,五人制足球场1个。
为了培养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学院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先后在阿坝州内、外建立了152个(中小学140个,企业12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近5年来,学院教师科研成果获奖 20 项,厅级科研项目 57项,横向科研项目 3 项(获得项目经费 100 余万元),校级科研项目 45 项,学术专著 8 部,学术论文被 SCI (E)、 SSCI 检索 15 篇, EI 收录论文 12篇, CSSCI 来源期刊论文 3 篇、 CPCI 收录和中文核心论文40余篇;实用新型(含发明) 专利 78项,体育作品及参赛(科报会)类成果获奖 20 余次,学院教师带队参加省级及以上专业竞赛,获奖200余项。
学院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教研室以及公共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两个课程教研室;建有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所和阿坝亚高原康养与训练研究所;获批四川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代表队建设基地、四川省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传习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操项目训练基地。
办学近30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了5000余名优秀毕业生。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本专业立足阿坝、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教师职业,熟悉党的教育方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一定运动技能和良好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及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能胜任中学体育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实行学分制,学制4年,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专业基础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专业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游泳》。
就业去向:主要面向各类学校和体育部门的教学训练、体育管理工作单位;也可在机关、事业、企业、集团、公司等从事体育拓展、管理工作。
本专业适应国家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地方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阿坝,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师德师风优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良好的专业发展能力与合作创新意识,能够胜任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体育教学、班级管理和教研等相关工作的骨干教师。
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专业发展预期如下:
1.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文化。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准则,为人师表,依法执教;具有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2.具备一专多能素质,精于教学。具有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教学及相关体育活动。
3.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运用以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及育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关注盆周山区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坚持教研并重,服务社会。不断反思和创新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展现较强的团队协作及沟通交流能力的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公益事业,为盆周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植阿坝、面向四川,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为适应我国全民健康发展及体育行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强,职业道德高尚,社会体育学科基础知识宽厚,健身指导技能扎实,沟通合作能力强,具备反思、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解决社会体育领域常见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健身运动指导、科学健身咨询、活动组织和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目标预期
本专业毕业生,预期经过5年一线工作后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
目标1: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具备坚定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敏锐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行为和扎实职业知识技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洞察国内外社会体育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国家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目标2:职业核心能力。具备从事社会体育领域相关项目技术指导、培训与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行业领域中的具体问题,指导群众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健康水平能力。
目标3:创新创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目标4:沟通合作交流与服务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根据体育行业产业工作需要,有效开展交流合作活动,协调各种因素,形成体育合力。基本具备从事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公益情怀和团队精神。
目标5:终身学习与反思发展。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发展和不断获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国内外体育行业产业改革发展动态,能运用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开展社会体育研究,成长为体育行业产业领域骨干人员。
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实行学分制,学制4年,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康复推拿学、康复机能评定、运动疗法学、肌肉骨骼运动康复、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处方原理、运动营养学、健康体育与科学健身、体育管理等。
就业去向:保健按摩师、高级私人教练及培训师、社会指导员、运动伤害防护师、体育经纪人、健康管理与评价等工作。
体育教育专业(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胜任学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管理、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体育人才。具备从事学校体育管理等基本工作能力的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修业年限与毕业要求:实行学分制,全日制专科三年,符合毕业条件,颁发毕业证书。
主干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学概论、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体操、健美操、武术、网球。
就业去向:主要面向中、小学校和体育部门的教学训练等工作单位;也可在体育健身机构,体育机关、事业、公司等从事相关工作。